当前位置: 首页 >话题 > 正文

每日关注!“泥土诗人”谭畅: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

2023-06-30 13:49:33 来源:南方都市报

6月29日,“山边随笔——谭畅陶艺回顾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畅先生的近百件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泥土诗人与石湾渊源颇深

谭畅(1921年-1998年),原名谭熙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谭畅。1921年农历十月廿五出生于广西贵县,即现贵港市,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陶艺先锋者,与石湾有着跨越半个世纪漫长而深切的关系。

1953年,谭畅和高永坚、尹积昌、曾良等专家受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派驻石湾,开设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为恢复和发展石湾陶艺付出了诸多努力。调查民间工艺、挖掘民间智慧、引入现代制模和注浆技术、建立创作室和科研机制,并和刘传、区乾等本地大师一起,以“专家+师傅”的模式,培养本地艺人的成长,可谓是推动石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开荒牛和功臣,对佛山陶瓷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谭畅的个人陶艺创作有着和石湾美陶、建陶、园林企业共同呼吸的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已届退休年龄的谭畅重回石湾。正在苦于没有创作条件的他,得到了时任石湾建筑陶瓷厂厂长兼书记刘孟涵的支持,随后园林陶瓷厂也伸出援手,企业合力创造条件,承载了谭畅教授晚年创作的爆发期,也成就了1985-1994年间连续举办5回《谭畅陶艺展》的创作盛况。期间,谭畅将这个时期创作的230件精锐之作无偿捐赠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对于谭畅的陶艺成就,美术界一直给予高度评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迟轲称赞谭畅陶艺是“泥土铸诗”,赞扬他30余年来无论在什么境遇下,从未停息过对这门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谭畅的创作实践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几辈陶艺家,其中就包括了上世纪80年代轰动全国的“石湾现代陶艺展”中三位陶艺家梅文鼎、曾力、曾鹏。“谭畅老师在极其有限的工艺、材料、场地甚至生存条件下,创作出丰盛的作品,反映了谭畅老师充盈的内心和强烈的生命感受力,以及对艺术探索的丰富经历。在局限性中创造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这对我们是最有价值的启示。”著名陶艺家曾鹏说道。

近百件作品展现谭畅毕生创作精华

谭畅毕生创作陶艺精品逾千件,包括陶塑、壁画、挂饰、挂盘、器皿、捏塑等,其中不乏大型户外装饰作品。谭畅的代表作有大型陶塑《大角飞天》《侗族女像》《大花鸡》等,壁画《池塘里》《鹿回头》《春天里》等,挂饰《回头牛》《羊》等。

回望谭畅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仍然能看到很多形式语言上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他利用石湾建陶的彩釉砖进行壁画创作,利用园林的瓦片瓦筒成型,对半工业材料局限性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了谭畅教授的独特个人语言。

此外,谭畅对中西绘画艺术和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兼收并蓄以及对质材和技法有着深入的探讨研究。不同的陶土与瓷泥,不同的釉彩和层次,不同的温度或时间,不同的制绘手法,在谭畅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奔驰的想象力的统一推动下,或手捏,或翻模,或刀刻,或压印,或复盖剪纸,或贴以纱布,再加上釉色的流动与凝聚、透明与复盖、堆积与喷洒……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艺术效果。

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谭畅有这样的阐述:“我的审美观来自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现代艺术,是三者的大融合。感觉上洋中有土,土中有洋,有本民族风貌,有浓厚的混血因素。向原始学习质朴和粗豪,但也流露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陶艺善于流露性灵,我的作品有我的真性情。”

本次展览展出了谭畅的近百件创作精华作品,其中包括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阳光里·壁画》《彝族女像》《黄釉苗族女像》《绿釉龙舟挂盘》等佳作。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谭畅先生诞辰102年的今天,他的作品从不同的博物馆和私人机构汇聚一堂,重回石湾这个作品的出生地展出,实在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这次展览的近百件作品跨越了谭畅先生近五十年的创作轨迹,体现了他毕生创作的精华。展览筹备了愈两年,同时开启了对谭畅艺术人生的回顾与再研究工作,这是由展览延伸出来的历史意义。

本次展览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办,佛山市刘传纪念馆、佛山市石湾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得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支持。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