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宅镇曹宅村郭门自然村坐落于大佛寺旁,掩映在盆景之中,从高处俯瞰,房屋与盆景已融为一体。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盆景,已经有三四十年了。”村干部郑洪跃介绍,上世纪80年代,村上有不少老人喜爱种植盆景,一开始只是装饰在庭院里,养得多了便拿到集市上卖,久而久之,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郭门自然村的盆景好。
酒香不怕巷子深,郭门自然村虽地处群山环绕中,且进村仅有一条小道,但慕名而来的盆景爱好者仍络绎不绝。“早些年,婺城区罗店镇的农户去卖茶花时,会带上我们村的盆景一起卖。”郑洪跃介绍,郭门自然村盆景的名气是沿着铁路一路传出去的,又随着一趟趟火车把客户带进家乡。“忙时修盆景,闲时扯家长”是郭门自然村大多数村民的现状,颇有怡然自得之态。
(资料图片)
据村民介绍,现曹宅村原是郑氏一族聚集地,名为“郑宅”,太平天国年间郑氏家族没落,曹氏家族迁入后更名“曹宅”。而郭门自然村所在地原是郑宅的墓葬群,由一圈高墙围绕而成,起初并无人居住,直到雍正年间,郑氏旁支搬入郭门,繁衍子孙,渐渐聚集人气,才有现在的郭门自然村。“听到‘郭门’很多人以为是我们村大多姓郭,其实‘郭’是城墙的意思,北宋开始这里就叫‘郭门’了。”郑洪跃介绍。村口的大树旁虽已布满青苔,但隐约还能看见古城墙的痕迹。
说起郑氏,郑刚中是绕不过也离不开的关键人物。
郑刚中生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1088)五月二十三日,绍兴二年(1132)以第三名进士及第,是“探花”出身的南宋名臣,其家乡正是现在的曹宅村,其墓穴则位于郭门自然村。2007年,由于水库扩容,郑刚中墓园从原址一比一搬迁至长山垅水库下游。其墓园前“两岸郑氏和谐纪念碑”最是显眼,由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郑昭明提笔。此外,郑刚中墓园还是金东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华市金东万博学校的学生每年都会组织扫墓活动,在郑刚中墓园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据了解,郑刚中墓园于今年开始提升改造,不日将重现其风貌。
24岁离家往蜀地任职的郑刚中,常作诗聊表思乡之情,其中属《怀山居》的“十年未解作归计,此恨故园莺自知”最是脍炙人口。郑刚中的抗金故事和文学造诣皆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2011年,村上成立“金华市金东区郑刚中文化研究会”,由初始会员集资建造办公楼用于研究郑刚中文化。“现在已经有8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了,大多是郑氏后人,也不乏一些对郑刚中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姓氏会员。”郑刚中文化研究会会长郑洪成介绍,研究会成立以来收集编发了《郑刚中诗词六百首》《北山集》《周易窥余》等郑刚中作品集,便于后人在书中感受、学习郑刚中文化。
办公楼的一角摆放着一块“光荣榜”,上面记载了2009年以来,郭门自然村“接馒头”的赞助者。年初一“接馒头”是郑氏一族历经几百年的文化习俗,每年开年第一天,族亲子孙聚集在一起瞻仰宗德、祭拜祖先,祖宗则对广大族亲子孙寄予来年吉祥、蒸蒸日上的深情厚望。因该村无祠堂族产经费,由村中长辈和村民共同商议决定,每年初一分馒头采取自愿赞助形式,逐年安排,现已坚持10余年。“那是村上最热闹的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能分到一双馒头。”郑洪成告诉记者,分馒头的地点就选在郑刚中的墓园前,村民接馒头的同时还能祭拜先祖,一举两得。
“郑氏一脉是金东本土家族,已有上千年历史,有关郑刚中的文化更需要金东人来挖掘、保护和发扬。”金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小杰是郑刚中第35代玄孙,他告诉记者,郑氏家谱上详细记载了郑氏一脉的世系源流,其中的故事大有可究且弥足珍贵,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让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锁定“更金东”不迷路~
「 往 期 文 章 」
澧浦镇湾塘村:“以绿养富”,小山村的蜕变密码丨老家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卢晨夏
责编:沈心怡 审核:胡赣昌 监制:温君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