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023
BIPV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光伏发电装置融入建筑,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兼具建筑和发电功能。除了屋顶,还可以作为光伏幕墙、光伏遮阳、光伏温室等,应用场景更多。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目前光伏产品创新的重点方向。全球BIPV市场均处于早期发展阶段,2022年中国、美国、欧洲新增装机量总计约为1.4GW;但 预计至2030年前,BIPV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降本,从而迎来经济性拐点,因此长期而言市场存在爆发式增长潜力。
(相关资料图)
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在这两种方式中,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是一种常用的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
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根据光伏方阵与建筑结合的方式不同,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在这两种方式中,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是一种常用的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由于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不占用额外的地面空间,是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最佳安装方式,因而倍受关注。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是BIPV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光伏组件的要求较高。光伏组件不仅要满足光伏发电的功能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物空气温度调节消耗着大量的能量。在我国,它要占到建筑物总能耗的约70%。用空调机和燃煤来控制室温不仅消耗能量,带来外界的环境污染,而且并不能给室内人员带来健康的环境(虽然暂时它是舒适的)。在太阳能用于采暖方面,除造价较高的被动式太阳房有一些示范型建筑外,还没有大规模的采用。主动式太阳能供能由于成本更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远不相适应。因此,建筑供能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思想及太阳能与常规能源相结合的思想。按照房间的功能,采用不同方案的配合及交叉,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用于建筑供能的一次投资和运行成本,使得整个方案在商业化的意义下具有可操作性。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需求的日益增加,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太阳能应用发电的新潮流。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分析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地方政府层面BIPV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于行业而言,“抓得紧”、“走得快”、“做得好”是发展效率的关键三角。
BIPV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投资回报率,还可以减少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改善环境,促进节能减排,优点众多。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新趋势。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将光伏技术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光伏装机量的持续扩容,BIPV渗透率及装机量将不断提升,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展望未来,小微工商业有望在2-3年内突破拐点、成为市场的新增长引擎;而中长期市场需求将结构性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转变,驱动行业价值与利润水平长足提升。
根据预测,未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平方米以上,按照保守估计,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渗透率为2%,粗略估算其一年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存量建筑的改造需求,光伏建筑一体化总市场长期空间将达到万亿级别。
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416-536GW,CAGR达24%-26%;全球新增装机需求有望达1246-1491GW,CAGR达25%-27%。光伏装机需求未来十年迎来十倍增长,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未来几年,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行业也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2025年,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35亿美元,同比增长56.2%。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