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话题 > 正文

马云平:这片林子像我的孩子一样

2023-08-29 08:48:51 来源:腾讯网

原标题:


(相关资料图)

马云平:这片林子像我的孩子一样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璐

初秋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满山苍郁、林深清幽。樟子松、黄柳、野山杏等40多万棵树组成的3700亩绿色海洋,谱写着一个荒山变绿洲的治沙奇迹。

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水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其中严重沙化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形成东西走向的Ⅰ、Ⅱ、Ⅲ号三条大沙带分布在县境中。马云平是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的农民,他的家正处于Ⅰ号沙带腹地。

“每当沙尘暴来临,遮天蔽日的黄沙伴随着大风吹进屋里,黄沙堆积的有一人多高。从小我就被这样的场景所折磨,打心里害怕、抗拒。”马云平回忆道。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绿色”梦想的种子在他心底深深埋下。

“2000年,国家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里也随之号召承包五荒,可当政策下来后,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包。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小生活的家园被沙子毁了,和妻子多次商量后,我毅然决然地签下了3700亩的《荒沙荒地承包合同》。”从此“绿色”梦想激发了马云平的斗志。

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2000年的春天,马云平开始真正地和黄沙“鏖战”,他和妻子在沙窝子里搭了一间简易棚,餐食就着风沙黄土咽下,像战士一样守在沙坨子里,开始了慢慢治沙路。

黄沙莽莽,寸草不生。治理沙漠,谈何容易!条件艰苦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困难是前期的治沙路因为没有经验,他们用黄柳、杨树枝和农作物秸秆剁成一尺长的短棒,在流动沙丘上扦插网格沙障,再在网格内种上草籽,然后在沙带上种植柠条、黄柳等防风固沙植物。但是由于风沙大,辛苦栽植的沙障在春天里几乎全被掩埋,可是他们从未气馁,埋了栽,栽了埋,埋了再栽,周而复始。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云平在起早贪黑的“鏖战”中,第一个沙丘终于治住不再流动。

马云平看到流动的沙地被稳固住,便开始在沙地上植树造林。每年春天,都会刮数场沙尘暴,他就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会继续栽;夏天是树木补水的季节,从赶着马车到2公里以外的家里拉水升级到用四轮车拉水,他一趟趟拉水浇灌每一棵树苗,乐此不疲;秋冬时节,马云平重点加强管护工作和为树木修枝打杈,每天都扛着铁锹一遍遍地巡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昔日“莽莽黄沙遮天蔽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沙漠中树林成荫,郁郁葱葱,一派喜人景象。

“这些年,和妻子倾其所有家产,卖掉家里的牛,还四处借债进行栽种,吃尽了苦,受尽了罪,但我们坚持了下来。我当初签了协议,那就是一份责任,我要用一辈子坚守,不论多苦多累,决不让沙子把家园埋掉。”马云平抚摸着一颗树干欣慰地说道,“没想到一干就干了23年,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天我都不厌其烦地扛着铁锹在林地里修枝剪叶,绿色已经刻在我的骨子里、融入了我的生活中,看到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我无怨无悔。”

如今,3700亩沙地已经被1768亩樟子松,1940亩杨树、榆树、山杏、黄柳、柠条等披上了绿色的新衣。马云平从未停止脚步,他在不断寻求打造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生态产业链。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创造性地使用多余的黄柳枝条生产加工养牛饲料,大大节约了肉牛的饲养成本。

“这20亩赤芍是2019年种的,今年已是第4年了,明年就能收成,按照市场价估算20亩能收入20万元左右。”马云平说。近几年,马云平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樟子松树下种植大片的赤芍中草药,充分利用林地,让林下经济全面开花,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来源:内蒙古日报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