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博物馆联袂打造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会《丝路颂》将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呈现给申城观众。由赵麟、朱践耳、俞极三位作曲家在不同时期为上交创作的《度》《丝路梦寻》《丝路颂》三部丝路主题作品将首次同台。
特别的是,这台作品以上博文馆藏文物为灵感,创意制作了多媒体视频以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丝路音乐,音画融合,艺术化呈现“一带一路”的历史文脉、全球视野和当代价值。9月15日,音乐会将率先登场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资料图)
古老的乐器——笙,将人们带回了13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玄奘法师选择了一条远离人群的求索之路。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是2012年由上海交响乐团主导,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赵麟而作。作品取材自《大唐西域记》,其思想内涵丰富且具东方哲理,音乐祥和宁静又感人肺腑。
“度”也是“渡”,用赵麟的话来说,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在英文中,“度”的发音是“DUO”,有二重奏的意思。所以他特别选用中国的传统吹奏乐器笙和西方拉弦乐器大提琴的双协奏曲形式来表现。
乐曲中,大提琴和笙各司其职:大提琴扮演的是人“人性”,有很多内心独白,如泣如诉打动人心;而笙,过去是一种庙堂音乐,多数在古人祭奠时响起,所以它更多代表的是人的“神性”。“人性”和“神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相互影响,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里,“度”就又有了一层意思——尺度的度。中西两种乐器时而一起、时而分开、时而对话,别有深意。
之所以会对玄奘法师求索之路有感而发,赵麟坦言在其中看到了民族精神。这种为着信念不畏艰难长途跋涉的旅程,正是中国人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丝路梦寻》原为2000年初上交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受邀为“丝绸之路合奏团”创作的作品。2008年,朱践耳将其改编成管弦乐版本。管弦乐版保留了原先的五件中国乐器:笙、巴乌、筝、琵琶、二胡,呈现出管弦乐队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音响色彩。
2022年,青年作曲家、指挥家俞极受邀上交委约创作了交响套曲《丝路颂》。全曲共三个乐章、两个音乐主题,表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心手相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壮举,并描绘了“多元文化相通共融”的精神和共建美好生活的期许。
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丝路颂》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听觉疆界,将音乐、光影、建筑有机结合,构筑视听一体的沉浸式音乐现场。创维数码以上博馆藏唐·彩色釉陶凤首壶、唐·彩绘陶胡人俑等珍贵文物为灵感,利用投影装置,配合乐曲制作了多媒体视频,多元展现三部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生动的陶俑形态、精致优美的青花瓷纹,还是各种异域手工艺品,深邃的文化肌理结合新式视觉语言再现中国大融之美。数字算法将摄影图像延展,并艺术化模拟还原一带一路沿途景致,带领观众乘坐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交通工具穿越“古今丝路”,开启一场极致视听体验的丝路旅程。
届时,观众不仅能从完美连续的全景画幅中感受一带一路生长的浩荡,还能在视觉上跟随画面大跨度情境的穿梭。融通中国古典美学之留白、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配合乐团现场奏乐,张弛有度地将“丝路颂”演出的推至情感高点。(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标签: